李治国 (微信号:edwinleezhiguo), 2022年12月31日
中国疫情管控从2022年12月7日放弃“清零”,而陡然转向令至上的人民群众手足无措的“放开”,从政府责任转向“个人第一责任人”模式,从人民躺平三年到现在的政府躺平。其中对从事境外投资、融资和工程业务的相关行业和人士的直接影响至少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因控制疫情而受到影响的海外业绩,已经成为历史,过去三年中以国内疫情为借口的种种措辞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过去三年业绩考核中的疫情考量因子消失。
二是,未来几年中,过去三年的疫情原因给中资企业海外市场开发带来的严重阻滞,将更加充分得到体现,需要迎头赶上还需要时日,可能至少也要三年。
三是,从事海外业务的人员,将从面对国内进出关的限制转向面对境外国家进出关的限制和管制措施,这种国际旅行限制将给正在和将要进行施工的项目推进带来不确定性影响。
回顾过去二年的全球项目融资市场,每年第四季度均是项目融资交易的高峰和旺季,但是2022年可能无法达到2020和2021年的规模了,更不用说疫情前的规模。这个趋势与全球疫情引起的死亡率也有部分趋同的一致性。
2022年回顾
当回看2022年全球的项目融资交易时,你会发现:
Sponsor
全球Sponsor前100名中,与2021年相比,今年已经没有中资背景的企业身影了,在100-200之间,仅一家中资企业依靠一个在中东的交易(7.5亿美元)跻身这个区间的中间位置,再往后200名以外的有两家中资企业并列在200-210名之间,一家是矿业企业,另一家是港口园区开发企业,均是涉及同一矿业类交易。
部分企业与去年的排名相比变化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基金类的投资企业仍然占据榜首重要位置,油气企业也占有几席位置,尽管主要是LNG和相关终端,但是这与全球能源危机也密不可分。我们还看到全球建筑类巨头转型成功的典范,确实值得中资EPC们认真学习和研究(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核心仍然是向项目融资转型的能力)。而印度的一家企业这几年确实稳定了其在榜单中的位置。俄罗斯的企业由于制裁等原因,已经在榜首位置不见踪影了。
MLA and Bond
今年可喜的是,中资金融机构又重新跻身前10的排名。一家中资银行名列第10名,参与43个交易,总计金额超过58亿美元。具体看这43个交易,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经济体,发展中和不发达国家几乎已经看不到什么实质性交易。这个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几年的常态(后文再表)。而且在美国的几个大型基建项目中的融资份额占有一定的比重。
另一家中资银行位列第36名,26个交易,但是金额则要小得多。从交易项目看,可能也多是与排名第10的中资银行共同参与的项目贡献的金额。
在前10的金融机构中,日本和欧洲金融机构一统天下的局面仍然得以维持。尽管前10中日本金融机构仅占三席,但是状元和榜眼均由日本金融机构收入囊中,其他的均是欧洲主体。
在发债市场,前10名基本由日本、美国和欧洲平分天下。也有几家中资金融机构进入到前100名(最好排名在30名之外),但是从具体交易看,仍然以国内相关的项目为主,对于中资存量项目境外的债券类交易可供借鉴作用有限。
DFI
中国的DFI机构仍然延续去年的颓势,没有出现在44个排名之中。
与之相反,其他国家和多边的DFI们2022年并没有因为疫情的原因而停止放贷的脚步,日本、欧洲、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世行等多边DFI已经越来越熟悉这个曾经属于他们的市场。未来3年内的市场可能仍然会由他们主导。从目前国内的整体形势判断,中资DFI可能仍然要维持几年来的谨慎。
中资企业如何获得境外投资和融资的资金,可能面临更多挑战。
2023年展望
失去的江山
中国近半个世纪积累下来的海外EPC优势和打下的工程承包江山,可能因为三年的疫情防控这最后一根稻草而丧失殆尽。
再加上中资企业2010年以来迟迟不愿意、不敢、也不太舍得投入到境外项目融资模式开拓等多种能说和不能说的原因,老一辈EPC海外人打下的江山,正在慢慢地失去了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扩展之地。
当国内和全球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及探索新融资路径和方向时,中资企业和金融机构境外融资拓展方式还没有完全适应,也没有奠定根基。那么2023年和后续多年,要重拾已有市场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可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但是如果方法不当,效果也未必好。
近10年来的中国经济和海外业务,更多是依赖于之前20年所积累下来的机制、财富、模式和环境,但是我们可能失去了过去的10年。
希望2023年能够成为找回失去10年的开始,而不会成为继续失去的一年(尽管这个可能性很大)。
市场的转移
2023年中资企业境外拓展的重点可能被迫从亚非拉转移到部分发达国家和头部的发展中国家,部分亚非拉国家已经因为疫情、能源、政治和经济危机,国家财政已经或接近破产边缘。尽管IMF正在积极组织相关重组,但是重组是有条件的,而这些条件对于诸如中国这样的双边官方债权人而言,其后果是不得不放弃对这个市场的融资甚至投资,因为中资企业的融资来源受到极大的限制。
海外市场各国的主权债务将直接影响其财政能力,因此大家在年初需要做个适当的判断,不是判断这个市场是否有项目,是否能够签单,而是项目是否能够落地、需要多长时间及以何种方式落地。可以参考下这个图:
但是亚非拉以外市场的开发和拓展,中资企业本身目前还不能向上完全兼容,能够获得项目并且利用中资传统业务模式获得成功更是难上加难。融资也更是一个挑战,一方面中资企业所依赖的中资金融机构在当地的业务能力(特别是牵头能力)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中资企业可能并不十分熟悉当地或国际金融机构的模式,这些均是困难。但是,只要肯努力,舍得投入,耐得住性子,相信还是有机会的。至少有机会为未来的成功奠定基础,从这个角度看,交点学费是值得的。
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危机
如果说危中有机的话,那么这对于中资的EPC企业而言绝对是一个不亚于当年利比亚的巨大市场机会。战争不能永远持续,在结束战争的过程中各方均在争取更多利益。如果有魄力现在开始耕耘这两个市场,那么当战争结束后,相信会分一杯稠羹。可能前者的市场机会更值得关注。
忘却的模式
曾经反复提到的一点是,无论是在境外哪个市场,中资企业和金融机构千万不要用中国境内的融资模式和PPP模式去讨论任何项目,那将成为一个笑话。
变化的行业
从行业趋势看,在COP27之后,亚非拉的农业、水利、垃圾处理、分布式和离网、健康医疗、ICT和教育等行业可能会成为受到更多关注的项目,也是全球化竞争激励的项目,更是最容易获得相关非中资DFI和其他FI融资的项目。中资应从大项目转向这些更接地气(中国所谓的“小而美”)的项目。但是中资似乎缺少长远和创造性的融资和退出路径,仍然需要学习。大型项目的竞争可能更多来自集权国家企业之间,这时其实中资毫无优势可言,能做个风险可控的EPC已经是很值得羡慕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呢?
矿业和化石能源有可能在2023年再度提高比例和发展速度,仍然是消费端和消费国起到决定的作用。但是由新能源为主导推动的矿产资源,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基础性的矿种仍然将占据市场热点。中国作为需求大国,对外的依赖需要利用仅有的窗口期去寻找和抓住机会。
随时的对冲
2022年12月初在美国举行的美国-非洲峰会,更多实质性地搭建了全新美非关系,美国在非洲对中国的挑战正式开始,耶伦2023年1月份访非将正式启动美国对非洲的资金旅程。欧洲的德国和法国也正在形成各自新对非政策,我们所面临的对冲可能才刚开始。日本、韩国、印度、土耳其和俄罗斯(尽管目前有点顾不上)在过去三年已经开始在挤占中国海外市场,我们又如何应对是个问题,新外交部长能有新战略代替战狼?
美元利率和经济衰退
近两年的全球项目融资市场的主力军仍然是再融资,特别是2022年更是如此。这不得不承认,美元加息已经显示出其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强大影响力仍然是近些年不可撼动的。这种加息的幅度和频率已经在项目融资市场掀起了巨大波澜,直接的表现就是许多项目需要比预期更早地进入再融资,或不得不进行再融资。资金成本永远是项目融资的核心。
如果英美经济陷入了历史上最大的经济衰退,那么全球项目融资预计会在之后出现一波向上的行情。但是这对中资企业未必有利,您认为呢?
言论自由的代价
结尾插播个广告:原“中国项目融资和法律(projectfinanceandlaw)”公众号已经因两年前的一篇文章被封号。大家可以关注新号“pfandlaw”,但是此新号后续可能不会每天更新(失去对国内言论自由最后一点信心)。因此,热烈欢迎大家访问网站projectfinance.com.cn,并在首页进行邮件订阅,以期我们保持更长时间的联系,网站仍然在测试中,有建议欢迎通过网站联系,或邮件info@projectfinance.com.cn。再次感谢大家多年来的关注和帮助。
结语
任何的自由均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不知道2022年强烈要求解禁的大妈们和白纸们现在如何了)!
任何的忠言都是逆耳的(“中国这么大,不同人会有不同诉求,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看法,这很正常”,但是首先得允许表达呀)!
任何的付出必定是有回报的!2023年,我们一起重头再来!尽管成功不确定在多久的未来!(”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