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拉产融合作

李治国,2016年

近年来,中拉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和往来越发紧密,拉美市场也倍受中国投资者的关注。中国正在实施去产能、调结构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政策,如何利用中拉之间的产能互补来促进双方的投资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根据2015中国与拉美金融数据库年度分析报告显示,中国仍是拉美最大的投资国。在此背景下,中国投资者如何抓住中拉产能合作新机遇,成为已经或有意到拉美投资的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新问题。


  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目前,拉美市场整体仍然需要大量外商投资,以提振国内的经济和就业。在基础设施领域,根据ECLAC(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的报告,整个拉美地区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占GDP的比例将从3%提高到6.2%。为实现2020年的经济发展目标,拉美地区每年所需要的资金将达到3200亿美元。拉美国家本身无法提供如此巨额的资金,如何获得外部的融资成为各国关心的问题。

  此外,拉美地区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以阿根廷为例,其国民经济基本依靠农业,这就给中国产能转移提供了一个出口方向。再结合拉美地区农业、能源和矿产行业的发展,中国在拉美应重点推进产业链式和捆绑式的投资,这将是中国企业未来一段时期在拉美的重大机遇。

  二、挑战

  我们需要注意到,在这些机遇中,中国投资者近期和中期也会面临一些挑战。目前,整个拉美地区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放缓现象,2016年普遍预测可能出现负增长,中国投资者和工程企业将主要面临以下挑战。

  第一,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以及中国国内经济增长的新常态,会直接影响拉美各国的出口贸易。

  第二,构成拉美经济主要支柱的原材料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使资源依赖性强的国家,如智利、秘鲁、巴西、阿根廷等,出口受到强大冲击。2014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弱,尽管目前在努力向好,但底部徘徊的时间仍然有诸多不确定性,对拉美各国经济和就业的影响在2016年应还会持续。

  第三,由于拉美的金融体系受全球波动影响较大,目前拉美各国的货币均出现了大幅贬值。随着美元加息通道的到来,资金回流美国的趋势会更加明显,拉美市场经济体2016年仍然会受到“回美”资金和政治不确定性的影响。

  第四,政治动荡。拉美许多国家的现任政府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政治不稳定性,公众对腐败、失业等问题的不满和抱怨正在聚集。如巴西最近发生的示威游行,就是对现任总统和前任总统不满暴发的表现,委内瑞拉、阿根廷等均有这种问题。尽管拉美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类似非洲某些国家那样的社会动荡,但仍然会引起外国投资者的担忧。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投资者应充分利用国内资金充裕的优势和优势产能转移的政策,加快在拉美布局的步伐。当前拉美所缺少的是启动相关项目所需要的初始/股权投资基金,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资金或借助中拉基金和中拉合作基金,解决这部分的关键资金缺口。在此基础上,再利用境外区域性的金融机构的资金,实现项目融资安排。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工程管理和运营方面均具有丰富经验和雄厚实力,这将为整个项目融资起到极大的增信作用。

合作模式的转型

目前,中国针对拉美已经设立了两只基金——中拉产能合作投资基金和中拉合作基金。前者由国家开发银行主导,根据中国相关法律法规注册成立;后者由中国进出口银行主导,在境外注册成立。在2015年三峡集团收购巴西两座水电站特许经营权的交易中,中拉产能合作基金已经介入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一个并购交易,尽管没有项目融资的成分,但其作为中拉产能合作投资基金介入的拉美第一个大型交易,已经充分体现了中国资金和专业公司结合所带来的效应。因此,中资企业在拉美应从两个维度进入当地市场。一是收购,通过境内金融机构的资金杠杆实现收购目标公司或资产;二是绿地投资,利用境内金融机构或专项基金的资金提供项目权益投资和项目融资所需要的资金。

中拉之间的产融合作仍然有巨大的空间。中国的工程承包企业借助多年来境外市场开发的经验,应着力从两个方向开拓拉美的基础设施市场。

第一,向上游的原材料行业扩张。从产业的角度看,中国的EPC工程企业应充分利用中国的资金、产能配套、工程经验和技术等优势,与相关境内主体联合或协同到拉美进行投资。比如,中国提议建设的两洋铁路项目,将横穿拉美的巴西和秘鲁等国家和地区。就此项目而言,完全可以在中国铁路总公司或相关牵头方的带领下,与各参与国家的政府或企业进行合作,将中国的优势产能,如钢铁、制造业、水泥等转移到拉美相应国家。在为工程项目的实施和项目的运营垫定物质基础的同时,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打开重要市场。

第二,向产业链的下游延伸。工程企业自身或与其他实体合作参与到基础设施的运营,将是未来投资拉美市场的关键。这种长期经营的好处在于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回报,提高收益率、增强抗风险能力。还能够通过运营在当地建立良好的声誉,为日后其他工程项目的获得奠定基础,转变工程企业游击式的业务发展模式。

在这两种产业链扩张过程中,工程企业所需要的并不是控制,而是开放式的合作,与上下游的中资企业组成某种形式的联合体或财团,加强与当地政府进行合作的谈判砝码,同时达到分散投资风险和提高收益的目的。

风险规避

中国企业在拉美进行投资所面临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在拉美投资要提高成功率,必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控制风险。

第一,无论是收购或绿地投资,一定要聘请专业的第三方顾问机构,如律师、会计师、环境顾问和人力资源顾问等,对收购目标和投资所在国当地的市场准入进行充分的分析和尽职调查。顾问机构应参与到整个项目过程,包括标书准备、协议的起草、谈判、交割和日常的运营等阶段,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议。

第二,货币贬值是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到拉美投资和参与工程建设的关键风险。企业要积极寻求保险公司的承保,特别是对于国有化、外汇汇兑限制、战争和暴乱及政府违约等风险,一定要将保险作为风险分散的重要途径。当地货币的贬值风险,仍然需要通过合同中相应条款、外汇远期交易、支付时间安排进行分散。

第三,合理使用当地分包商开展工程项目,降低工程延期、外汇等方面的风险。

第四,除了中国企业之间的合作,要积极地与国际或当地的其他企业和组织开展合作,将各主体的利益绑定在一起,减少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大大提高具体项目的成功机会,从而实现真正的共赢、多赢。

 项目融资发展建议

在当前拉美国家陷入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到拉美进行投资和工程承包业务,资金优势成为关键要素,这其中无追索或有限追索的项目融资将成为核心。中国与拉美国家政府间项目或双优贷款项目有限,无法满足拉美国家在基础设施、电力、矿业和农业等多领域的需求。而中资金融机构缺乏在拉美地区开展项目融资的经验,中国企业应更多地通过利用国际或拉美区域性多边金融机构就具体项目开展项目融资。

首先,应了解这些区域性多边金融机构各自职能、覆盖的区域和行业及项目融资条件。在拉美地区,主要的多边金融机构包括拉丁美洲开发银行(CAF)、泛美开发银行(IDB)、加勒比开发银行(CDB)、中美洲经济合作银行(CABEI)及IDB旗下的泛美投资公司(ICC)。中国企业应加强对这些区域性多边金融机构的研究和联络。

其次,要对具体项目进行全面、认真和详细的可能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银行可行性研究。这要求必须有第三方顾问和其他国际或当地的合作伙伴参与到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提升提交给相关金融机构的银行可研报告的本地性,提高获得融资的机率。

再次,中国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如国家开发银行、中拉基金和中拉产能基金,以及中国倡导组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要积极地开拓在拉美地区的项目融资业务,加强与上面提到的拉美区域性多边金融机构和各国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合作,共同参与项目融资业务。如此,不仅能够学习拉美地区项目融资业务的经验,也能在现阶段充分发挥中国资金的优势。

最后,在拉美的投资应尽可能地通过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去推进,不要过多依赖政府的“双优贷款”。尽管在某些情况下,中国的资金可以保持微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正常的商业运营模式和风控监管。相反,中国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应大力加强自身的市场化建设,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

创造灵活机制

中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应从机制和评估方法上进行创新,转变过去的担保评估方式,不再用国内融资的担保方式去要求国外的基础设施项目。在境外的项目融资交易中,能够充分评估项目未来的现金流和项目本身的资产,并对项目的银行融资级可行性研究进行充分的分析,以此确定贷款的风险和利率。对于业主、工程承包商、供应商、承购商等参与主体的信用和经验有清晰透彻的分析,从而整体判断项目的可行性。

此外,要大力加强与国际性和区域性多边金融机构的联系,参与到他们针对特定国家、特定地区、特定行业的具体项目计划的制定、实施和监管中,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利用境外多边金融机构的资金,将中国企业境外项目融资的通道打开。

中国政府要适当改变对国有企业的风险监管模式,国有资产的增值和减值不能仅以一个项目为单位,而应以企业的整体为单位,要允许企业在境外投资中承担合理的、正常的市场风险,这是企业作为一个市场主体的经营成本。

金融机构向中国企业提供境外投资项目的融资时,也要坚持一定的标准,如2012年中国银监会发布的《绿色信贷指引》,不能因为是境外的项目而不去适用这些中国政府机构制定的规章制度。同时,也要遵守国际银行业的惯例和实践,如赤道原则等。

此外,中国政府应最大限度地退到幕后,让中国的金融机构站到项目融资的最前沿,制定分国别、分区域和分行业的融资政策,引导中国企业到境外去投资,这是资本的内生力量,也是市场化的方向。

(作者单位:大成律师事务所。本文最初发表于《国际工程与承包》杂志2016年5月刊,感谢当年编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