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境外项目融资2021年回顾和2022年展望
李治国(微信:edwinleezhiguo),2021年12月31日
疫情或许是压垮众多主权国家债务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是也可能是这根稻草挽救了我们对这些国家的持续不断的资本输入(尽管我们从17年就开始意识到,但是行动总是滞后的)
也可能是这根稻草让我们更清楚的意识到境外投资方式(资本和商业)转变的必要性
也可能是这根稻草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在政府和企业的治理水平上与世界一流还有多么大的差距
也可能正是这根稻草才可能给予我们稍多的时间去缓冲外部即将给我们境外投资带来的冲击。
2021年回顾
当回看2021年全球的项目融资交易时,你会发现:
Sponsor
全球Sponsor前100名中,仅有两家中资企业的身影,且均是在同一交易中,也仅一笔交易,还在化石能源行业。
可喜的是,某中资企业在澳大利亚市场上公路项目完成了融资(尽管看起来还是小股东,可能以带动EPC为主),中电国际哈萨克斯坦的风电项目融资关闭(这个是实打实的纯项目融资且是真正的Sponsor),另一资企业在土耳其市场的光伏项目也完成了融资关闭,有数据显示其是一半的股权出资,但主要目的是销售设备。
MLA and Bond
与往年不同的是,中资金融机构排名已经出现了大幅下滑,前10名中已经没有中资金融机构的身影。2021年的最好排名是某中资行第15位,且是绝大部依靠澳大利亚市场的业绩,这也与中澳双边关系形成一定的对比。其他的中资金融机构均在30名以后了,或者是俄罗斯的一笔交易,或者仍是依靠澳大利亚市场的贡献。
日本、法国的银行表现仍然是最亮眼的角色,特别是在北美和欧洲市场,几乎主导了大部分的巨型交易。俄罗斯的银行表现相对也是很出色的,化石能源的金主可能未来主要靠他们了。
中资金融机构在此领域非洲惨淡,仍然被日本和美国的金融机构主导。对于中资境外的优质项目而言,迫切需要中资金融机构利用他们得天独厚的中资优势去拓展境外资产的证券化市场。
DFI
中国的DFI机构已经完全退出这个榜单了,随着境外主权债务的恶化,中国DFI们已经几乎失去了境外融资的动力,过去3年的谨慎已经将中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境外资本输出降到了近10年来的低点。
与之相反,其他国家的DFI们并没有因为人为的原因而停止放贷的脚步,未来3年内的市场可能仍然会由他们主要,当然,中资也不排除运动式政令的推涨。即使如此,其效用可能达到之前的50%。
2022年展望
中国传统融资模式的基建项目将维持在低位两位数,因此中资EPC们如果仍然不改变思路,将很难获得能够真正落地的项目。
海外业主寻求中资企业加F的项目会大量减少,因为他们注意到中资金融机构的谨慎。
另一方面,美国B3W和欧盟的Global Gateway可能会成为海外业主的另两种融资路径,如果老美真正发力,那基本上风水就轮流到欧美了,未来10年海外项目融资将是西方主导的10年,听起来还是很具有震慑力的,不是吗?!
如果中资企业和金融机构再不转变融资路径和模式,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不能仍然靠着国家政府的资金,以躺平的方式去获得境外的EPC工程项目,或投资新项目,因为我们政府已经意识到,这是不可持续的,何况我们还有许多国内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与碳相关的)。
作为成熟的融资模式-项目融资,理应成为首选,尽管好像中资企业和金融机构还没有准备好。
虽然我从2016年就宣传说服中资企业学习采用这种方式,但是当时的F是那么地容易加,中资金融机构是那么地狂热,所在国政府主权担保是那么地轻松获得,项目融资根据没人理,好像项目融资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知道一下就可以了。现在想想,如果当时就开始着手,现在应该有多从容。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的焦点,化石能源貌似一夜之间成为项目融资圈的过街老鼠(但是在非洲我们应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这也是应有的声音)。但是我们应提供过渡的时间,而不能剥夺了资源拥有者的权利,牺牲一部分(穷)人的权利去满足一部分人的权利。公平还是很重要的。
在这种背景下,多边金融机构可能是中资企业目前不多的最佳合作伙伴,希望中资企业更多地去接触和了解这些多边金融机构的项目融资安排。
此外,DFI和MDB的引导私人投资功能,会在气候变化相关项目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混合融资将成为流行的趋势(尽管国内的资金都属于人民的,这可能是PPP做烂的原因之一。国外的项目还是不一样的)。
如果2022年中资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业绩达不到预期,这也是正常的。但是,真心希望大家能用可能仅有的时间窗口去学习,用项目融资的知识去武装海外投资的头脑,去丰富公司融资的模式。
无论如何,学习知识才不会虚度了时光(而不要去抱怨制度,毕竟那不是一个人或一时能解决的),总会有用到的时候,只要你还在这个市场上。